2024年6月5日,我院何燕李老师和纽约大学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irns)教授共同编撰的英文论文集《图绘小文学和世界文学:边缘与中心》(Mapping Minor/Small and World Literatures: Periphery and Center)由美国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Bloomsbury Publishing, 原隶属于Rowman & Littlefield)旗下的Lexington Books出版。
著作介绍:
此论文集旨在重新定义世界文学有关边缘与中心、小众与大众、弱势与主流文学的边界。全书共十章,第一章探讨了非洲文学(尼日利亚)和美国非裔文学遭遇的文化身份困境,即被英国殖民主义地图学标注为“粉红色”殖民地的边缘文化身份,以及盖茨(Henry Louis Gates Jr.)如何解构了这种边缘身份,并重新绘制了美国非裔文学在美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文化定位。第二章重新阐释了德勒兹(Gilles Deleuze) 和加塔利(Félix Guattari)有关“小文学”(minor/small literature)与“狭窄空间”(cramped spaces)的关系定义,因为“小文学”不一定来自于边缘,也起源于中心地带并从内部挑战和颠覆既有结构。第三章集中分析了丹麦法罗群岛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海涅森(William Heinesen)退出提名的两个原因,其一是法罗群岛和丹麦文学界内部的分歧,其二是法罗群岛内部持续的语言争端,导致使用丹麦语和法罗群岛语写作的海涅森担心若获得诺贝尔奖,这些争端会进一步激化,这也是他在法罗群岛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却选择用丹麦语写作的主要原因。第四章阐述了西班牙巴斯克(Basque Country)文学作为公共话语的角色及其揭示文学空间去域化和再域化交织过程的潜力,即相较于其他伊比利亚文学相对年轻,可以在日益拥挤的伊比利亚多样性文学景观中作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独特案例解构中心-边缘的关系。第五章重新定义了诗学空间的特性:实体维度与虚构维度的双重性,进而集中论述了加拿大原住民诗歌作为一个有形的、独特的空间如何与“他者诗学”概念吻合,并梳理了从维京人与所谓新大陆原住民共同体的早期互动到加拿大原住民文学的历史演变和当代表达的轨迹。第六章追溯了制图学从西欧早期的T-O地图到二十世纪初期美国地图的叙事特征——亚洲和中国通常被描绘成神秘而危险的“东方他者”,且欧美地图集通常只标注中国的东北和东海岸附近的大城市,而将中国西南等边缘地区留为空白。第七章通过纳哈伊(Ata Nahai)的库尔德语小说审视库尔德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边缘/中心范式关系,并揭示了莫雷蒂(Franco Moretti)和卡萨诺瓦(Pascale Casanova)在界定“经典作品”方法上的局限性,因为这些方法无意中强化了主流文学、文论的文化霸权,也就使得西欧中心主义的文学批评无法正确阐释库尔德文学。第八章在世界文学和制图学的语境中思考金凯德(Jamaica Kincaid)的《小小地方》(A Small Place, 1988)笔下看似田园诗般的安提瓜之旅实际上旨在凸显与奴隶制、腐败和剥削相关的创伤历史景观,进而批判剥夺安提瓜文学自主性的殖民主义地理学和世界文学传统。第九章探讨了居住在圣保罗卡宁德贫民窟的热苏斯(Carolina Maria de Jesus)的自传叙事特征——关注贫民窟的边缘景观与文学书写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热苏斯将贫民区的边缘空间与文学结合起来作为个人解放和超越其所处艰难环境的手段,另一方面又在边缘生存的挑战中保持了完整和连贯的“边缘主体性”。第十章引入“超本土化”的概念深入探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边缘身份。所谓的“超本地化”是指超越固有的身份认同,在更广泛的全球语境中展现出非凡的共鸣潜力。然而,这一潜力的发挥需要前置一种超越传统文学模型的读者接受范式,即为南半球文学假设一个尚未完全实现的全球读者群体,这种假设性的“世界化”视角使得南半球文学能够穿越其隶属的边缘文化空间。十章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了世界文学体系,旨在解构西欧中心主义在世界文学、弱国文学和少数族裔文学中的权力和支配结构。
著作缘由:
2017-2019年间何燕李老师组织和参加了五次有关“小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国际研讨会:1、2019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ACLA)年会,联合组织研讨会:“冷战时代的超小/小文学与世界文学论争”(乔治敦大学)。2、2018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年会,组织研讨会:“超小/小文学与世界文学论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3、2017年参加第二届世界文学大会(比利时鲁汶大学)。4、2017年参加西班牙圣地亚哥研讨会“小文学与文化”(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学)。5、2017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年会,联合组织研讨会:“世界化小文学”(乌得勒支大学)。结合参会学者的论文和报告,何燕李老师和伯恩斯教授选取以文学地图、文学空间的视角探讨“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把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小文学”与“超小文学”空间;第二部分涵盖了边缘、地区、国家和世界文学空间;第三部分关注南半球文学与超本土化文学空间。此外,前言和结语则结合尼日利亚在大英帝国地图上被标注为“粉红色”殖民地的边缘文化身份,从“黑色”、“黄色”、“红色”等颜色的视角揭示了奴隶制、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冷战时期西欧和北美针对非洲、东方、有色族裔的文化偏见和种族歧视,如“黑鬼”、“黄祸”、“红慌”等极具负面色彩的术语,并指出弱势国家、边缘群体和少数族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盖茨建构美国非裔文学、文论的理论策略去重写相应的文学史和文论史。盖茨的理论策略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考古挖掘大量的非裔文本;二、寻根梳理不同“黑”文本共有的文学主旨——“会说话的书”;三、定位说明非裔文论是存储在“黑色英语”中的异文学,即非裔文论=非裔文学;四、使用非裔文论去筛选美国非裔文学正典。当世界弱势国家、地区、边缘群体和少数族裔开始重写自我的文学、文论、文化史,进而解构以西欧和北美为中心的世界文学与“小文学”时,也就可以绘制出一幅全新的、不再具有“粉红色”殖民主义色彩的世界文学地图。
编者简介:
何燕李,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访问学者,合作导师为大卫·达姆罗什(David Damrosch)、斯坦福大学CREEES中心访问学者,合作导师为拉扎尔·弗莱什曼(Lazar Fleshman)、哈佛大学哈钦森中心访问学者,合作导师为小亨利·路易斯·盖茨(Henry Louis Gates, Jr.),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非裔文论、苏联文艺理论、世界文学、冷战与世界少数族裔文学、苏联服装美学历史变迁、电影美学。已主持国家青年社科基金、教育部青年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和国际交流资助基金、四川省青年社科基金、必赢基金等七项课题;已发表中文论文三十余篇,其中CSSCI十余篇;已发表英文论文十余篇,其中A&HCI和SSCI英文论文四篇;已出版中英文专著和论文集四部,近期包括《图绘小文学和世界文学:边缘与中心》 (Lexington Books, 2024),《会说话的书——小亨利·路易斯·盖茨的非裔文论研究》(独立作者,必赢出版社,2023),《鲍伊斯·格罗伊斯文艺理论研究》(独立作者,必赢出版社,2022),即将出版英文专著(独立作者): 《社会主义世界文学》(The Socialist Side of World Literature, Lexington Books/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25).
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irns), 纽约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文学、西班牙裔文学、拉丁美洲文学、文学理论等。已出版约二十部专著和论文集,近期的作品包括《历史在J.R.R·托尔金小说中的文学功能》(The Literary Role of History in the Fiction of J. R. R. Tolkien, Routledge, 2024); 《剑桥澳大利亚小说指南》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Australian Novel, with Louis Kle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3);《罗贝托·波拉尼奥与世界文学》 (Roberto Bolaño as World Literature, with Juan E. De Castro,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7;《当代澳大利亚文学》(Contemporary Australian Literature: A World Not Yet Dead, Sydney University Press, 2015)等。已发表二十多篇学术论文,所发表期刊包括Areil, MLQ, Partial Answers, Antipodes, Studies in Romanticism,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