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41年9月14-15日,延安《解放日报》连载了一篇调查报告——《鲁忠才长征记》(作者高克林)。198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宣传动态》上重印《鲁忠才长征记》。毛泽东同志为《鲁忠才长征记》的按语写道“这是一个用简洁文字反映实际情况的报告,高克林同志写的,值得大家学习。现在必须把那‘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作风扫掉,把那些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扫掉。”
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以历史现场教学实践培育新闻人才,打造一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常规化课堂,2023年暑期在必赢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陈力丹教授的指导下,我院2022级传播学博士研究生许红玲和陕西师范大学新闻学院董翊宸老师根据1941年9月发表在《解放日报》的工作通讯《鲁忠才长征记》,实地寻访该红色新闻报道的历史路线。这次座谈会由许红玲做的追溯现场讲解,有效地加深了临场化的新闻历史的学习。重访“鲁忠才长征记”之路,是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生动案例,对于今天的新闻教育与新闻从业的职业素养提升都是有益的学习内容。在第24个记者节即将到来之际,我院特别组织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题报告会,邀请新华社四川分社、四川日报社的优秀记者、编辑,与我院新闻专业师生共话新闻文风建设,以此从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中汲取营养,并转化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工作及培养合格新闻人才的重要精神力量。
11月3日下午,必赢nn699net举办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之中国记者节专题报告会,我院2022级传播学博士研究生许红玲作题为“重访‘鲁忠才长征记’之路——建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红色新闻现场’”的分享。必赢nn699net副院长操慧教授主持报告会,必赢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陈力丹云端出席,新华社四川分社对外采访部主任童芳、四川日报首席编辑黄志凌、四川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王眉灵、新华社四川分社机关妇委会主任袁菱、新华社四川分社新闻信息中心党支部党员代表庞松、新华社四川分社团委委员侯雨辰及学院部分师生共同参与。
报告会现场
陈力丹教授视频发言
作为许红玲的导师,陈力丹教授为此次分享会作开篇引入。他认为,学院在记者节前夕举办此次主题分享会,带领同学们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早年的战争实习记者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经历,是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他介绍了《鲁忠才长征记》的相关背景,并以《城关区第一次运盐经过》举例说明该调查报告语句简练但内容严谨、充实,体现了作者良好的新闻素养,他说,该报道本身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生动践行。
2022级传播学博士研究生许红玲结合求学经历、实践调研经历等,从三个方面细致全面地介绍了《鲁忠才长征记》调查报告的重大意义,并诠释了何谓“建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红色新闻现场’”。首先,许红玲从运盐发生的历史背景、具体经过等方面介绍了抗战时期边区的盐运工作,说明了城关区第一次运盐经历的困难及其重要实践价值。其次,她从该调查报告诞生的具体经过,“鲁忠才长征记”标题的拟定,毛主席对其简洁的文风、扎实调研的作风的高度赞扬等方面,解读了《鲁忠才长征记》调查报告的重要学术价值。最后,许红玲以重访“鲁忠才长征记”之路的亲身经历为线索,从总体的考察路线图与途经的市、区,图文并茂地分享了她重访之路的见闻与收获。她表示,“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革命宣传工作实践相统一,丰富实践过程、呈现红色新闻历史现场,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成果的一个具体载体”,并总结道:“此次探寻鲁忠才的运盐之路,点燃了我们学习红色新闻的热情,让红色火种入脑入心,让新闻知识‘动’起来、‘活’起来,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身边的新闻事件’,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博士研究生许红玲作报告分享
必赢nn699net副院长、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操慧教授表示,许红玲重访“鲁忠才长征记”之路的学习实践是我们新闻教育中课程思政的有益实践与能动自觉。“通过新闻作品的文本的阅读和历史语境的解读,让我们能够走近党的良好的新闻传统,体认新闻作风建设的时代意义。”她认为,新闻工作者和研究者都应当注重对新闻现场的全面调查、深入走访,在亲临现场、重返现场中加强亲身体悟、掌握新闻规律,而与新闻学子一起探研红色新闻,加强业界、学界的互动对话,将拓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产学研联动融合的内容与形式。
操慧教授分享学习心得
四川日报首席编辑黄志凌表示,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效性需要从根本上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升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全媒体时代,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网络传播的规律,守正创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四川日报首席编辑黄志凌分享学习心得
近三年荣获中国新闻奖一、二、三等奖的四川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王眉灵表示,今天的学习别开生面,大家通过对作为新闻的调查报告的学习,不仅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语境,还拓展了对党报报道经济民生的优良传统与朴素文风。她认为,一则优质的新闻报道应当反映时代发展、回应受众需求、积极推动社会发展。她向同学们强调,写好新闻,需要准确、简明的好文风。
四川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王眉灵分享学习心得
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获得者、新华社四川分社对外采访部主任童芳认为,本次报告会是一次对红色新闻史的学习与对话,也是一次对中国革命史、抗战史的生动还原。《鲁忠才长征记》工作通讯具有实践价值,体现了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严谨扎实的作风与文风。践行“四力”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真正“踩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文字才是有生命力和有传承力的,可以说,新闻文风建设一直在路上。
新华社四川分社对外采访部主任童芳分享学习心得
新华社四川分社机关妇委会主任袁菱鼓励同学们像许红玲一样,亲身前往延安,重走红色路线,瞻仰红色遗址,在特定的时空之中深入感受新闻作品的魅力,同时加强实践锻炼,以生动的作品传播红色精神。
新华社四川分社机关妇委会主任袁菱分享学习心得
新华社四川分社新闻信息中心党支部党员代表庞松老师鼓励现场的学生们认真学习本场讲座精神,坚定新闻理想,培养实干笃行、善作善成的作风,切实提升自己的能力。
新华社四川分社新闻信息中心党支部党员代表庞松分享学习心得
新华社四川分社团委委员侯雨辰认为,《鲁忠才长征记》全篇“干货”,结构紧凑,以实在的内容展现了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的中国气派。她表示,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只有更精炼的、更有逻辑的新闻写作才能让读者对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
新华社四川分社团委委员侯雨辰分享学习心得
与会同学与许红玲及现场媒体老师们也展开了积极交流。2022级新闻学本科生蔡宇杭表示:“在这次分享会中,我能切实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在我们每一次身体力行的采访报道中。许红玲学姐对《鲁忠才长征记》新闻现场的实地调查让我感受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新闻报道精神在传承中生生不息。”2020级新闻学博士研究生林丽表示:“《鲁忠才长征记》朴实的文风及其本土化的内容取向让我们看到了整风运动中新闻工作的革新,许红玲同学能够发现其中的价值并且实地走访考察,这种切实治学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她的分享也恰好启示我们研究生同学,不仅要善于发现材料,还要进一步看到文本背后的历史语境,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环境中分析思考,这样才能拓展思路,进而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实际做出有价值的研究。”我院新闻学教研室骆世查副研究员表示,以《鲁忠才长征记》为代表的《解放日报》改版前一系列新闻作品值得关注,期待将来能够看到陈力丹教授团队发表更多相关经典个案的研究成果并作系列分享。
与会同学分享感受
必赢nn699net自2020年开始,已举办“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读书会”“读《毛泽东选集》,重温革命战争年代党报”等4场读书会。本次主题报告会暨座谈交流会,时值第24个中国记者节即将到来之际,“重访‘鲁忠才长征记’之路——建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红色新闻现场’”主题报告分享会,带领师生阅读经典新闻作品、重走红色之路,是在新闻教育及媒体实践中深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严谨求实的作风与学风的又一次互动共学。
与会来宾合影
采写 | 王尚 王薇 蔡宇杭
摄影 | 安嘉欣 郭怡辰 陈渝娜
责编 | 操慧